?
“哪怕是一棵受傷的樹,也會獻出一片綠蔭;即使是一朵殘缺的花,也散發(fā)出全部芬芳?!?這是十歲的汪伊美曾經(jīng)在一個節(jié)目上手語詩朗誦中的一段話。
在小伊美4個月大時,一次發(fā)燒造成了她的失聰,醫(yī)生診斷為一級聾,小伊美從此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音。在進入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后,小伊美成為了團里年齡最小的舞蹈演員。人們還記得2008年8月28日,在北京天壇祈年殿前舉行的北京殘奧會圣火采集儀式上那個將引火棒交到圣火采集使者姜馨田手中的小女孩兒,她就是汪伊美。
9月6日,小伊美出現(xiàn)在殘奧會開幕式的舞臺上,在《永不停跳的舞步》中,小伊美與大姐姐們用自己的雙手舞動出最美的芭蕾,與小李月一起跳動出生命的最強音。執(zhí)行總導演張繼鋼回憶說,小伊美是一個可愛、聰明的女孩兒,“第一次看到她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導演們決定用手語與火炬對話的方式熄滅圣火時,這個精靈般的女孩兒一下就進入了張繼鋼的腦海,“不可能是別人,一定是她”。張繼鋼說,幾乎是在創(chuàng)意確定的同時,小伊美就成為了大家公認的不二人選。
“千手觀音”再次登臺眾望所歸
在小伊美用手語與圣火進行著童話般的對話時,6組聾人舞蹈演員配合著小伊美的動作舞動著,金色的衣裝、舞動的手臂,正如那獵獵跳動的圣火。
在創(chuàng)意之初,很多人就主張將“千手觀音”改編后用到殘奧會的閉幕式演出中,因為這是一個曾經(jīng)感動過很多人,而且家喻戶曉的節(jié)目?!斑@是一個更大的平臺,全世界的人們都能看到,意義更大,延展性更好”,張藝謀說。
最初,殘奧會閉幕式的執(zhí)行總導演張繼鋼對這一想法曾心存顧慮,因為這是一個“演過的節(jié)目”。然而,當圣火熄滅方式最終確定后,“千手觀音”便找到了最好的契合點和發(fā)揮空間。
張繼鋼說,創(chuàng)意團隊一直認為,歷屆的奧運會、殘奧會圣火熄滅的方式都很難做到延展,那是因為“表演”的概念始終沒有被引入這個環(huán)節(jié),人們看到的大多是一個“生活化的動作”,比如,雅典奧運會圣火就是被一個小女孩兒用“吹”這樣“生活化”的動作熄滅的,北京奧運會的圣火同樣使用了“重新打開畫卷,再慢慢收攏,繼而圣火緩緩熄滅”這樣的行為動作。作為“兩個奧運”的結尾,創(chuàng)意團隊希望殘奧會的圣火熄滅能夠營造視覺美感,更具想象空間,于是,便產(chǎn)生了“手語對話”的表演方式。
完成這一表演的小伊美和126名聾人舞蹈家用肢體語言重復表達著同樣的話語,雖然只有簡單的一句話,卻給人留下了“欲說還休”的意境。同時,張藝謀認為,“千手觀音”演員們手臂放射狀的形體動作,加上金色的衣服,正如熊熊燃燒的圣火,這與手語中“你在我心中燃燒”的意境是完美契合的。
明月寄托思念 鮮花綻放未來
在圣火緩緩熄滅后,草坪上36萬多鮮花再度綻放,場地中央,一輪明月照亮夜空。張藝謀說,明月寄托著因殘奧會相聚北京的人們依依不舍和相互思念之情,同時,也象征著“兩個奧運”的圓滿落幕。在圣火熄滅,依依惜別之際,怒放的鮮花又讓人們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來,人類追尋“更快、更高、更強”,以及“超越、融合、共享”的腳步從這一刻再次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