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網貸行業(yè)以P2P為主流模式,在該模式下又衍生出P2N、P2C、P2G、P2B等多種新模式。之所以出現這些細分模式,是因為隨著政策和資本的關注,行業(yè)競爭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P2P平臺同質化嚴重,P2P理財公司排名若再不挖掘核心競爭力,將難以存活。
P2P多被解讀為普惠金融的踐行者,更被賦予幫助中小微企業(yè)解決融資難題的社會使命。但是隨著各種細分模式的出現,我們發(fā)現,相較于P2P模式而言,P2B似乎更專注于幫助中小企業(yè)實現融資。P2B的橫空出世,對P2P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在日益激烈的資本環(huán)境下,二者是齊頭并進還是并驅爭先?
P2P與P2B的最大區(qū)別
二者在借款主體上存在明顯區(qū)別。P2P主要幫助個人、家庭作坊等借款,這就給P2P平臺的風控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國內的征信體系尚未建立完善,信用環(huán)境也較為糟糕,部分P2P平臺在對借款人進行審核的時候,多依賴于收入證明、身份審查,難以把握其還款能力及還款意愿,從而使不良借款率攀升,給平臺帶來極大的經營風險。
P2B則幫助法人企業(yè)解決融資難題。相比個人借款而言,企業(yè)的資產狀況有據可查,透明度更高,且能提供價值較高的質押或抵押物,更利于風控。不過,目前的一些主流P2B平臺均不依賴自身做風控,而是與一些國有金融機構進行合作,由他們來進行甄選及風控,平臺只接收項目。這種業(yè)務模式看上去跟P2P的通道型模式相似,但是通道型P2P平臺選擇與小貸、擔保機構合作多是為了迅速做大體量;P2B平臺選擇國有金融機構作為項目來源,則更多地是仰仗其風控及兜底能力。
P2B會搶P2P的飯碗嗎?
雖然P2P行業(yè)常常被人詬病,也因為缺乏監(jiān)管而呈現混亂,但是經過幾年的發(fā)展,行業(yè)規(guī)模已經基本成型,結束無序走向規(guī)范也只是時間的問題。據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3月,全國正常運營的P2P平臺突破1700家,而P2B平臺僅有不到400家。不管是從業(yè)務體量還是市場占有率來看,P2B根本無法對P2P構成威脅。
另外,P2B作為P2P模式下的一個分支,是市場細分的結果,理論上與P2P不存在業(yè)務重疊的地方。P2P主要是為個人服務,緩解個人資金周轉壓力;而P2B直接服務于中小企業(yè),等同于服務于實體經濟。二者的服務主體完全區(qū)分,搶業(yè)務這樣的事情也不太可能出現。
P2B與P2P,誰更勝一籌?
P2B的借款對象為法人企業(yè),借款時均需提供有效的資產抵押,而P2P作為個人借款平臺,目前還存在很多無抵押的信用標。此外,詐騙、跑路等風險充斥著整個P2P行業(yè),P2B平臺則顯得沉靜許多,還未出現問題平臺。這樣看來,似乎P2B的風險控制更優(yōu)于P2P。果真如此嗎?比起個人的不確定性,企業(yè)在經營過程中也充滿諸多不確定因素,如果經營不利,逾期、壞賬也在所難免。不過,總體來看,P2P在風控上略顯粗糙,P2B的風控則更加精細化。
互聯網金融的藍海之大不是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的,P2P、P2B都是其中的一分子。我們既不鼓勵P2P一枝獨秀,P2P公司排名也不會容許P2B獨霸市場,二者同時肩負著實現普惠金融的責任,應該在不同的借貸市場中齊頭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