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網的信息是海量的,網站數目也是及其龐大的。每個網民上網的習慣不同,所使用的社會網絡工具也不同,而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是,如此龐大的網絡,如此浩 瀚的信息海洋,如此復雜的網民構成,仍然會不定期的形成網絡上的話題熱點——能讓大部分網民知道、關注或參與討論的熱點話題。
近期來講,比較典型的是“家樂?!啊笔录琁M工具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一次大型網絡事件——民意,在這個事件中通過網絡真實的表達并充分的傳播。諸多傳統(tǒng)媒體 在對這個事件的報道中也多次提到了“帖子“”、“網絡調查“”、“搜索量“”等詞匯。似乎通過這次事件,網民們懂得了團結的力量,學會了借助互聯(lián)網實現自己的話 語權。
更近一個非典型例子是“5.12汶川大地震“”,說它非典型因為在這個事件的整個傳播過程中,所有的門戶型網站和所有的傳統(tǒng)媒體的報道是被單一化的。如此“ 單一“”的“高度“”的信息覆蓋,造成了當時的整個社會的唯一話題。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和門戶網站在這個事件中起到的力量是巨大的。網民在這次事件中 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性,所有網站的流量和所有UGC類型網站的內容量都出現了暴增。
中國的網民正在逐步的活躍起來,網民越來越多的參與到網絡社會活動中來,越來越喜歡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建立自己的網絡社會關系:
中國的博客數量已經超過了4200W個(可能這個數字不太準確);
天涯、MOP等大型社區(qū)紛紛獲得了國際資金的親睞;
SNS社區(qū)一個借著一個興起,光是校園這一塊人群的爭奪戰(zhàn)就激烈非常;
IM也不再是QQ和MSN兩家獨大的局面,諸多擁有各自優(yōu)勢的IM工具紛紛上線;
……
越來越活躍的網民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網絡熱門話題,如此高關注度的一個又一個事件讓商家看到品牌推廣的機會,也讓營銷人看到了商業(yè)價值。于是“事件營銷 “”、“話題營銷“”成了近期的熱門字眼——所有的網民都成為了媒體資源,一個個話題就像CCTV1的黃金時段——足以讓所有為品牌推廣冥思苦想的人們興奮不 已。
網絡營銷人做了許多的嘗試,口碑營銷這個新興的營銷模式也在不斷的向前發(fā)展著。無論如何,網絡話題事件的聚眾效應和病毒擴散效應是不容置疑的,網絡口碑營銷對于品牌也是有極大的幫助價值的。
近期在研究一些網絡話題的時候發(fā)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人們喜歡把一些話題叫為“XX門“”。
可能最早的“XX門“”事件是尼克松的“水門事件“”(沒有官方數據支持),那個事件里的“門“”是真實的“門“”。而后變出現了老克的“拉鏈門“”、DELL的“換芯門“”、意大利的“電話門“”、CGX的“艷照門“”等等。
為什么人們喜歡把某一個事件叫為“XX門“”?猜想,也許是在某次重大事件(這個事件可能就是“水門事件“”)的傳播中,媒體發(fā)現將一個復雜的事件描述,簡化 為幾個字,更易于述說,更具有代表性和傳播性。而大眾在討論這個事件時,“XX門“”的叫法也讓他們更快速的識別事件,并能快速的形成人際傳播。
當網路的“實用主義“”(賈科布?尼爾森(Jakob Nielsen)近日發(fā)布其年度調查報告稱,與數年前相比,目前70%的網民上網后直接查閱自己想要查看的東西,而對網絡廣告及其他網絡應用軟件并不太重 視;如果不能搜索到自己想要的資料,他們不會像數年前那樣有耐心,而會考慮更換搜索引擎)迅速的發(fā)展起來之后,“XX門“”的叫法又有了一個更好的存在和發(fā) 展理由:更便捷的搜索——人們在輸入某個他們想獲取信息的事件關鍵詞時,不統(tǒng)一的叫法或不準確的描述可能會造成網民無法準確的獲取信息。那么,一個被世人 “默認的“”、“統(tǒng)一“”的叫法,可以快速的形成這個事件的統(tǒng)一名稱,而讓搜索結果更加全面和準確。
PS:有一個奇怪的心理現象是,當某一個事件爆發(fā)時,人們希望能快點出現一個“XX門“”的叫法,這樣在討論時,在搜索時,在傳播時,能夠更方便。(本心理現象僅代表個人)
“XX門“”的存在和經久不衰也許說明一個問題:對一個事件(網絡事件)進行簡單的命名、而且是適合網絡語言的命名,可能會使其更容易被討論和傳播,并幫助其形成具有更大影響力的事件(網絡事件)。
當然,“XX門“”只是被一些事件所用,并不是所有的網絡事件都會以“XX門“”的來命名。CIC寫過很多專門分析網絡詞匯的文章。 5.12汶川大地震 后,范美忠老師將其自救而不救學生的行為公布到網上,并為自己的行為進行了辯護——這個事件由于其特定的發(fā)生背景和涉及到人類倫理道德而迅速形成了網絡熱 門話題。網友們因此給范美忠起了個名字:“范跑跑“”。有趣的是,在“范跑跑“”這個名字誕生之后,“范美忠“”這三個字逐漸被網友們遺忘,取而代之的就是“范 跑跑“”這三個字。從百度上針對這兩個字的搜索量曲線上可以比較直觀的看出來:
雖然代表同一個人,但是“范跑跑“”這個更簡單更容易記憶也更具有事件代表性的詞匯,快速的取代了“范美忠“”,形成了一個網絡事件的代名詞并流傳起來。
“郭松民“”老師近期因為在電視上怒罵“范美忠“”一夜成名,但是在誕生了“郭跳跳“”這個名字后,“郭跳跳“”的網絡搜索量一天之內快速超過了“郭松民“”。
上面說的是給一個事件起一個適合網絡流行的“好名字“”是能夠幫助這個事件更快速的傳播和形成更大的影響力的。
“范跑跑“”這個事件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這個事件的“熱門周期“”,和“熱度曲線“”。
其實觀察一些網絡熱門事件就不難發(fā)現,很多熱門事件的搜索量曲線都是很相似:快速的形成最高值,然后緩慢的趨向“0“”——很像“長尾理論“”的曲線。比如“汶川“”、比如“ZD“”、比如“王老吉“”:
而“范跑跑“”事件的搜索量確實緩慢上升的,至今還沒有到“峰值“”的意思:
而對比“范美忠“”的搜索曲線,倒是更符合“網絡事件“”的搜索規(guī)律:
當然,也許這個事件不太具備說服力。一方面因為事件本身的性質以及他所引發(fā)的社會討論是逐步升級的,一方面也是因為后期不斷的有新的話題加入進來(比如“郭跳跳“”),刺激這個也許早就該平息的事件一次次的被人們提起。
不論如何,“范跑跑“”事件的發(fā)展過程,還是多少給了我們一些對于網絡事件傳播規(guī)律的啟發(fā):
一個事件總是有爆發(fā)期和衰退期的,網絡事件尤其如此,而且網絡事件的爆發(fā)更快、更迅速,而衰退的也相對比較迅速。
如果想保持一個事件有比較長的傳播周期,不斷的為期增加矛盾點和新的刺激事件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做法。(比如五糧液的最美酒?!斎蛔蠲谰颇5牟邉澅旧磉€是偏草根一些的,但是他的事件策劃手法確實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文本簡單探討了關于網絡話題的一些淺顯的規(guī)律,借用馬云在“贏在中國“”中說的一句話:“成功的原因千千萬萬,失敗的原因就那么幾個“”——對于網絡事件營銷 也是如此。感謝諸多從事網絡營銷和口碑營銷的前輩們不斷的嘗試,相信網絡事件營銷會給品牌帶來越來越大的傳播價值,也會給品牌帶來越來越多的幫助。